转自:中国经营网
本报记者 李立 上海报道
“6·18”又一次刷新了电商大促的时间线。
“今年‘6·18’感觉像‘双十一’。”5月13日晚8点,天猫“6·18”大促拉开帷幕。李佳琦在直播间一边呼吁“理性购物”,一边号召所有女生该囤货囤货。
即使身处其中,李佳琦这样的电商“老人”也忍不住感慨:“‘6·18’从5月就开始了,和‘双十一’的(间隔)时间拉长。”
相比2024年“史上最长‘6·18’”,今年的“6·18”继续抢跑:去年“6·18”从5月20日开卖,今年“6·18”提前近一周,前后跨度超过一个月。
越来越长的“6·18”大促看似给了消费者更多决策时间,平台则是“迫不得已”。艾瑞数智电商业务部负责人孙特对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表示,战线拉长也意味着可以更充分地组织媒体联动与交易转化,满足其对增量的期待。
不过,思辨财经作者仝志斌认为,“6·18”身后不可忽略的还有提前开打的“即时零售”大战,线上平台在闪购中重新掌握了定价权,这种变化在“6·18”可能只是开始,“双十一”会更加明显。
时间是“双刃剑”
今年的“6·18”开始得很突然,上海用户梅梅(化名)发现工作日就开始了:5月13日晚上8点在天猫抢了一轮优惠券后,她发现一些日常关注的品牌似乎还在“等待”,真正的现货抢购要等到5月16日才开始。
和梅梅不同,张然(化名)属于“退货型”的用户。5月初,张然敏锐地预见“6·18”又快来了,果断退货了一双原价入手的品牌越野跑鞋。果然大促开始后,商家立减叠加优惠券,价格优惠了近300元。
张然这样的用户代表了一批典型用户,平时的购买集中压缩在促销期出手。“大促开始的前三天,流量和转化都会很差,中小商家都会很难熬。”陕西一名经营家居用品的淘宝商家解释道,“不参加意味着这段时间的转化成交都不会太好,参加则意味着陪跑,大促一个接着一个,时间也越来越长。”
记者梳理发现,为了避免促销疲劳,长达一个多月的大促被平台拆分。
比如天猫“6·18”从5月13日晚8点开启预售,尾款支付及现货抢购时间为5月16日晚8点至5月26日晚12点;京东5月13日晚8点至5月28日开启心动购物季,于5月31日晚8点正式开启“6·18”;“抖音商城618好物节”则于5月13日0点上线,首轮消费券则从5月13日0点至5月16日24点发放。
既然商家和用户都难以避免对大促审美疲劳,电商大促的周期为什么仍旧越来越长。
天使投资人郭涛认为,“6·18”促销周期延长是平台与商家博弈的结果。“短期看,超长促销周期虽能摊薄营销成本、覆盖更多消费场景,但边际效益递减明显。消费者端易产生‘促销疲劳’,冲动消费转化率下降;商家端则面临备货压力增大、价格体系紊乱的风险。”
越来越长的大促周期也是双刃剑。“增量空间主要来自三方面:一是下沉市场用户被更长周期教育后的消费觉醒,二是跨品类连带销售的机会挖掘,三是夜间经济、预售尾款等碎片化消费场景的整合。”郭涛说。
郭涛则认为:“需要警惕过度透支消费潜力,可能导致后续大促乏力。对中小商家而言,延长大促周期更考验现金流管理能力,头部品牌则可通过‘日销化’大促维持基本盘。”
记者了解到,从去年开始已经有部分中小商家明确表示不参加大促,部分品牌商也开始重新评估电商大促对销售的拉动作用。如果不参加“6·18”或者“双十一”,能否以“短平快”的节奏,快速打爆市场?新的玩法和实验正在研究中。
越来越“简单”?
简单、实惠也被认为是本届“6·18”的核心变化。
往年电商大促最大的槽点之一,就是玩法过于复杂。从2024年开始,天猫“6·18”就开始尝试简化。2024年天猫“6·18”,阿里巴巴取消实行了十年的预售。今年消费者端的玩法再次简化,取消了用户吐槽最多的“凑单满减”。
以往的电商大促,“满300减50”这些凑单满减玩法几乎成为常规操作。相比往年,今年天猫“6·18”只设一个官方玩法——“官方立减”,更加简单。
“不用做计算题,消费者买得更简单。”天猫方面表示,活动商品官方立减15%起,最高可立减50%,一件也能享受立减优惠,实惠更直接。不仅如此,官方立减还可以和其他单品优惠(如定向优惠)、跨店优惠(如品类券)叠加使用,上不封顶。
“官方立减”真的比凑单满减更香吗?支持和质疑的声音都有,多位接受采访的消费者表示,“不用为了满减凑单,购买会更简单”,“之前凑单很多是为了参加满减,取消满减可以有效降低退货率”。
用户关心取消凑单满减价格是否更优惠,平台、商家打的是另外的算盘。
“过去凑单机制虽短期推高GMV,但造成用户决策成本高、退货率高、中小商家边际承压等痛点。简化规则后,新客转化效率预计提升15%—20%(尤其是老年群体和男性用户),但客单价可能下滑8%—10%。”郭涛预测。
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记者表示,取消凑单满减后,商家需要调整销售策略,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和差异化。“一些商家可能会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来吸引消费者,而不是单纯依赖价格竞争。”
不过,柏文喜认为,潜在挑战仍然存在,消费者购买热情可能发生变化。“部分消费者习惯于凑单满减带来的‘捡漏’快感,取消凑单满减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购买热情。商家也会面临利润压力,虽然简化玩法降低了运营成本,但一些中小商家表示,大促期间的利润已经很薄,进一步降价可能会导致亏损。”
平台的想法则更加不同。“满减曾经是货架电商大促的一个重要策略,但现在没有那么重要了。”孙特对记者表示,通过短视频、小红书、微博等更多场域,电商平台已经搭建了更多的种草环境和消费场景。转化不一定都发生在货架,从内容引流到交易的效率甚至比直播还要高。
“强调‘满减’更容易引发直接比价,在有多个消费场域的搭建中,凑单满减的意义反而不是很大。”孙特进一步指出。
淘宝、天猫的操作策略,进一步印证了孙特的观点。赶在“6·18”之前,淘宝、天猫进一步深化合作,从小红书的“广告挂链”,可以直接跳转到淘宝、天猫购买。
对价格不敏感、购买力强的人群也是近两年淘天运营的重点。2025年淘天公开数据显示,核心消费人群88VIP达到4900万。2024年“双十一”前夕,88VIP会员规模为4200万。从数据上看,“双十一”之后,88VIP会员又猛涨了一波。
“过去我们更偏向流量思维运营,现在不仅要把用户变成消费者,更要变成成熟消费者和VIP客户,对于商家、平台都将是重要的增长方向。”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、淘宝平台事业部总裁处端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。
多线“战事”
种种迹象表明,提前开跑、部分玩法曝光,“6·18”开启多线战事。
不可忽略的强劲对手拼多多暂时保持了低调姿态,只简单挂出“‘6·18’提前优惠”的活动;淘天方面也没有公布第二波促销的具体时间和玩法。
这些不确定性背后,是竞争更激烈,局势也更复杂的现实。单纯的电商促销已经不能概括目前电商平台所面临的局面。“从外卖大战升级到即时零售大战,平台之间的战局正在以多线展开。”业内人士认为。
为什么“6·18”之前,打响即时零售大战?仝志斌梳理数据发现,新冠疫情改变了用户习惯,超市门店开始步商场后尘成了负资产,以永辉超市为例,线上销售额占比从2020年到2024年逐年递增。
“线上在闪购中重新掌握了定价权。”在仝志斌看来,“此时此刻,正是线上触角往下伸的好时候,新零售理论并未过时;闪购的高频行为带动电商耐用品的低频销售,盘活大盘。”
即时零售对电商大促的拉动效应,“6·18”才刚开始,“双十一”才是重头。“从京东的大战逻辑看,以高频外卖业务为切入,旨在快速吸引用户完成流量和运力储备,以此为跳板将业务扩张至多品类的闪购。”仝志斌认为。
此外,平台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,既竞争又合作。小红书与淘天的深度合作最为典型,小红书一方面在加大自身的电商闭环建设,另一方面在“6·18”这样的年度大促面前,也忍不住通过输送流量快速变现。
“今年电商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竞争加剧的特点。天猫通过与小红书合作,得到了小红书的流量助攻,将有助于提升天猫的全域营销战略的效果。”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。
不过,郭涛认为,挑战在于双平台用户画像错位(小红书女性占比70%vs淘天全品类用户结构),搜索型电商与逛购型内容的底层逻辑仍需磨合。
另据记者从商家侧证实,大促当前,淘天的流量合作联盟不止于小红书,抖音、视频号(腾讯)等竞争对手也在全域营销的朋友圈内。
战线拉长、战局复杂,左边是朋友、右边是对手,就是当下“6·18”大战最真实的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