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3日,巴哈提・加尼木汗(前中)和家人一起为妻子卡吾肯・叶尔哈力(前左一)庆祝生日。
4月3日,巴哈提・加尼木汗的妻子卡吾肯・叶尔哈力(左)在为年过八旬的婆婆库斯木梳头发。
●雷蕾 周阳 文/图
在五师八十四团边陲小镇,蓝天白云如画,草原辽阔如歌。这里有一户普通的哈萨克族家庭,用四代人的坚守与传承,诠释着“家”最深沉的意义。
巴哈提·加尼木汗一家九口人,四世同堂,住在不足一百平方米的朴素居所里。他们的故事,是兵团精神的缩影,是民族团结的注脚,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实践。
一脉相承的家国担当
“父亲教我,穿迷彩服的人,心里要装着国家。”巴哈提·加尼木汗站在八十四团老干活动中心的讲台上,声音沙哑却铿锵。他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迷彩服,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。
这句话背后,是两代人的热血与忠诚。
巴哈提·加尼木汗的父亲是一位曾参与七次新疆剿匪行动的老军人,他在硝烟中教会儿子何为担当。年幼的巴哈提·加尼木汗常趴在父亲膝头,听他讲述剿匪故事:雪夜里急行军,篝火旁分食最后一口馕,战友牺牲……这些片段,如同种子深埋巴哈提·加尼木汗心底。
巴哈提·加尼木汗的家中,有一件被精心保存的旧军装。军装的袖口已磨出毛边,胸前的徽章却依然锃亮。
这是父亲留下的遗物。父亲临终前,将军装交到巴哈提·加尼木汗手中,只说了一句:“穿上它,就要对得起这片土地。”
这句话,也成了巴哈提·加尼木汗一生的信仰。
1987年寒冬,25岁的巴哈提·加尼木汗怀揣着父亲的叮嘱和儿时埋在心底的种子,踏上了巡边护边之路。边境上的寒风裹挟着雪粒,刮得人脸生疼。巴哈提·加尼木汗骑着一匹棕马,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过边境线上的积雪。在畜牧公司边境线上一走就是十六年,边境线上的牧工都亲切地称他为“活雷锋”。
作为畜牧公司的统计员,他怀里揣着冻硬的馕饼,挨家挨户走访牧工。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,他的眉毛结满冰霜,手指冻得几乎握不住笔,却坚持将每一户的牛羊数量记录得清清楚楚。
边境线上的牧工们至今记得:风雪天里,那个裹着羊皮袄的汉子会挨家挨户敲开毡房门,一边统计牛羊数量,一边调解草场纠纷。
16年间,他深入牧区调解纠纷,使40余件矛盾在他的斡旋下化干戈为玉帛;主动担任人民调解员,30多起邻里纷争在他的帐篷里握手言和。
“牧工的事,再小也是大事。”这是巴哈提·加尼木汗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一次,两户牧工因草场划分争执不下,他顶着烈日骑马奔波三天,最终化解了矛盾。牧工们说:“巴哈提·加尼木汗的眼睛像雪山一样清澈,他说的话,我们信。”
2013年,巴哈提·加尼木汗调入团场物业公司担任副主任。结束了边境线上的工作,回到小城镇,他终于能与家人团聚。2015年,随着物业公司改制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,他开始负责全团的环卫和绿化工作。
自此,每天居民打来的各种电话让他应接不暇。家里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,爱人卡吾肯·叶尔哈力无奈又心疼地说:“他呀,起床时在接电话、吃饭时在接电话,甚至睡觉前还在接电话。”
九口之家的幸福密码
走进巴哈提·加尼木汗的家,97平方米的房子里,充满着温暖的气息。客厅茶几上,金黄的哈萨克族传统糕点巴哈力散发着甜香,与厨房飘来的浓郁奶茶气息交织。年过八旬的母亲库斯木坐在窗边晒太阳;妻子卡吾肯·叶尔哈力捧着热气腾腾的奶茶走来,眉眼带笑;龙凤胎孙子孙女并排趴在桌上写作业,笔尖沙沙作响。墙上,大小不一的荣誉证书与奖牌整齐排列,无声诉说着这个家庭的荣耀过往——烟火与勋章在此交融,勾勒出最温馨动人的生活图景。
“家庭就像哈萨克族的毡房,每一根毡条都要绷紧,才能经得起风雪。”卡吾肯·叶尔哈力一边揉面一边笑着说。这个操持着九口之家的女人,手上布满老茧,眼神却温柔似水。
早上七时,晨光还未完全穿透窗帘,巴哈提·加尼木汗家的厨房已亮起温暖的灯光。卡吾肯·叶尔哈力轻手轻脚起床,系着褪色却干净的围裙,站在灶台前开始为一家人准备早餐。与此同时,63岁的巴哈提·加尼木汗也已悄悄起身,他习惯性地先整理整理衣襟。虽然退休多年,但他笔挺的腰杆、利落的动作,仿佛还带着当年巡边护边的英气。
为孩子们整理完书包后,巴哈提·加尼木汗将母亲轻轻扶靠在窗下的摇椅上。老人因为高龄行动不便,但看着儿子儿媳忙碌的身影,眼神中却满是欣慰。她常常感慨,能生活在这样温暖的家庭里,是自己最大的福气。
卡吾肯·叶尔哈力忙完厨房的活,便坐到老人身边,细心地为她梳理花白的头发,陪她聊天解闷,倾听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。在卡吾肯·叶尔哈力的悉心照料下,老人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巴哈提·加尼木汗夫妇相濡以沫的感情,是这个家庭最坚实的基石。工作中遇到难题,巴哈提·加尼木汗会在晚餐后与妻子分享,卡吾肯·叶尔哈力总是认真倾听,然后给出自己的建议。两人一起分析问题,共同寻找解决办法。生活中的摩擦与分歧,也在他们相互包容的默契中,化作平淡日子里的朵朵涟漪。
这份包容与关爱,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整个家庭。儿媳加尼亚娜·托合塔尔刚嫁过来时,对新环境还有些陌生和不安。但卡吾肯·叶尔哈力用温暖的怀抱和贴心的关怀,让她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。婆媳俩常常一起逛街买菜,一起做饭聊天,感情好得如同亲生母女。
2021年,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,儿子儿媳搬到了隔壁单元楼。但分房不分家:巴哈提·加尼木汗每天接送孙子孙女上下学,卡吾肯·叶尔哈力依然为儿子儿媳留着热菜。每逢周末,全家便会围坐在一起吃手抓肉,欢声笑语溢出房门。
在巴哈提·加尼木汗家,包容与谦让不是镌刻在牌匾上的格言,而是渗透在每日的柴米油盐中。他们用爱和理解,守护着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,让好家风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传承。
三代人的精神接续
巴哈提·加尼木汗常常感慨地说:“是党培养了我,我一定要让我的后代好好学习,将来成为优秀的人才。无论他们以后从事什么行业,担任什么职务,都应该用辛勤的双手去创造,用扎实的工作精神去践行。”
巴哈提·加尼木汗刚调入团场物业公司时,家庭经济并不宽裕,一家人挤在并不宽敞的屋子里。孩子们还在念书,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巴哈提·加尼木汗微薄的工资维持着。即便日子过得紧巴巴,他从未因家事耽误过工作——每天天不亮就出门,深夜才踩着星光回家,领导交办的任务从不推脱,总是默默承担,用行动诠释着坚守与担当。
在巴哈提·加尼木汗家,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。巴哈提·加尼木汗和妻子常常教导孩子们:“兄弟姐妹是彼此最亲的依靠,要互相帮助,互相照顾。”饭后的餐桌旁,父母讲述着守护边疆的故事;家务劳动中,孩子们学着照顾老人、帮衬彼此。这份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诲,让尊老爱幼、互帮互助的美德,悄然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。
时光飞逝,在巴哈提·加尼木汗夫妇的悉心教导和辛勤付出下,三个孩子逐渐茁壮成长。他们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,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
大儿子哈那提·巴哈提深耕测绘领域,大学期间苦研专业知识,毕业后入职博州自然资源勘测规划院任中级工程师,负责辖区内测绘定界、不动产勘测等重大项目,常年坚守一线。在精河县沙漠边缘测绘时,他连续半个月宿营帐篷,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深夜里裹着军大衣调试无人机,睫毛挂满冰霜,双手冻得通红,却始终坚守岗位,因表现突出多次获评“先进工作者”。其妻子加尼亚娜·托合塔尔担任八十四团八连“两委”,用细致与热忱,将会计报账、低保统计等工作做得井井有条,谁家有困难,她总是第一时间上门帮忙。
2017年,长女江南娣赴阿图什市阿扎克乡支教,目睹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后,她自费捐赠书包、文具,以细致关怀获评“优秀支教老师”。返乡后,她在托里社区开设“鹿小姐工作室”,周末免费教授儿童绘画,累计培养100余名学员;后依托青年创业平台创办“小鹿工作室”,拓展服饰租赁、婚庆化妆等业务,因创新经营模式成为团场标杆,屡次被兵团及师市媒体报道。
次女那扎提·巴哈提大学毕业后,接过父亲服务群众的接力棒,投身社区工作。担任“两委”期间,她像父亲当年巡边一样,走遍社区的角角落落,倾听居民诉求。她牵头创建“六点半课堂”,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,志愿者们的身影成为放学后最温暖的守护。该项目于2022年入选团场青年志愿服务项目,获师市志愿服务大赛铜奖。这份初心与担当,让她当选双河市政协委员。履职政协期间,她聚焦民生与社会治理,提交6条议案、3条被采纳。2019年,“双河市优秀政协委员”的荣誉,是对她努力的最好褒奖。
岁月不负奋斗者。2020年,巴哈提·加尼木汗一家荣获师市“最美家庭”称号;2022年,这份荣誉升级为兵团“最美家庭”;2023年,他们获得了全国“最美家庭”称号。从边疆小屋到全国舞台,这个家庭用忠诚、奉献与爱,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时代答卷,让信仰的火炬在代代传承中,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。
时至今日,作为“五老”宣讲团成员,巴哈提·加尼木汗的“战场”转到了讲台。当站在八十四团文化中心的讲台上,再次讲到父亲剿匪的故事时,窗外忽然开始滴雨,巴哈提·加尼木汗也悄悄抹了把眼泪。
巴哈提·加尼木汗一家,用四代人的时光,诠释着幸福的真谛:不是房子有多大,而是心能装下多少爱;不是生活有多顺遂,而是彼此懂得在风雨中相扶相持。
当暮色浸染窗棂,饭香漫过楼道,这个九口之家的灯火,依然温暖如初,照亮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。
此刻,远方的天山依旧巍峨,山脚下的胡杨林在风中沙沙作响。这个四代同堂的家庭,就像一株深深扎根于兵团土地的胡杨,用五十年的时光诠释着何为“家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