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亲如结义,两好合一好。
禅语有言:“说话前问自己:此言是否真实、有益、合时?”
说话容易,闭嘴难,一句话能成事,也能坏事。
尤其在亲家之间,关系微妙,言语稍有不慎,可能就会结下心结,甚至影响子女婚姻。
有些话,宁可烂在肚子里,也别说出口。
亲家见面时,这三句话憋住了不说,反而会被高看一眼。
1
不说放肆之语,是教养
《增广贤文》中讲:“话到嘴边留半句,事到临头让三分。”
亲家之间,最忌讳的就是口无遮拦。
放肆之语暴露了说话者的粗俗与无礼,还可能伤害到亲家的感情。
随口一句玩笑,对方可能记在心里一辈子。
关系再亲近,也要懂得分寸,别把随意当亲密,别把刻薄当直爽。
亲家见面时,保持言语的得体与谦逊,给对方以尊重,显示出自我良好的教养。
北宋年间,有个叫张齐贤的官员,为人豪爽,喜欢宴请宾客。
有一年,他的儿子娶了赵家的女儿。
两家结为亲家,本是一件和和美美的喜事。
可婚宴上,张齐贤喝得高兴,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调侃亲家说:“你们赵家虽是书香门第,但比起我们张家,还是差了些。”
赵家人脸色当场就变了,但碍于情面,勉强赔笑。
婚宴结束后,赵家人回去越想越气,觉得张齐贤当众羞辱他们,根本看不起赵家。
于是赵家女儿回门那天,她父亲让她收拾东西在家住几天,给张家一个教训。
但是张齐贤听说后不但没表示歉意,反而对儿子说赵家小题大做,让儿子别去接媳妇。
赵家女儿等了半个月不见丈夫来接,觉得张家果然轻视她,哭着要退婚。
赵家原本还犹豫,结果张齐贤觉得受辱竟派人来要回聘礼。
这下彻底撕破脸,闹上公堂,最后官府判了两家和离。
好好的喜事,因为一句放肆之语成了闹剧。
经云:“夫士之生,斧在口中;所以斩身,由其恶言。”
言为心声,语为心境。
亲家之间,再熟也要留三分客气。
有些话你以为只是玩笑,对方却觉得是羞辱。
真正有教养的人,懂得尊重对方的处境。
哪怕心里有看法,也不会轻易说出口。
儿女成家,是大喜之事,逞口舌之快伤人伤心,唯有管住嘴,护好双方的体面。
2
不说偏私之话,是格局
古语有言:“偏疼儿女不得济。”
很多父母总觉得自己孩子千好万好,亲家的孩子处处不如。
殊不知,亲家相处,最怕的就是偏心。
双方若都偏私护子,最后只会让两个孩子难做。
儿女的事,让他们自己处理,亲家的面子,也要懂得维护。
聪明的父母,不会一味偏袒自己的孩子,而是给双方留台阶。
既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,也不让对方难堪。
北宋时,有个官员叫张咏,他的儿子娶了同僚的女儿。
两家本是世交,关系一直不错。
可婚后不久,张咏的妻子总在亲家面前抱怨儿媳不懂事,说自家儿子受了委屈。
亲家母听了,心里不痛快。
有一次将这事告诉女儿说:“你婆婆嫌你这不好那不好,你何必受这个气?”
儿媳本就年轻气盛,一听这话,更是不肯退让,家中闹得不可开交。
两家的关系也逐渐生出嫌隙,甚至在朝堂上亲家一派也和张咏有了不和。
张咏弄清缘由后,把妻子训斥一顿说:“儿女的事,让他们自己解决,你总在亲家面前说儿媳的不是,不是存心让人家难堪吗?”
妻子这才醒悟,从此不再多嘴,两家关系也慢慢缓和。
《菜根谭》有云:“处世让一步为高。”
亲家之间,争的不是对错,而是情分。
越偏袒自己的孩子,对方越会觉得你不讲理。
真正有格局的父母,懂得在亲家面前给足对方面子。
如此既维护了孩子的婚姻,也赢得了对方的尊重。
3
不说家常旧账,是智慧
《论语》里说:“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”
过去的事,翻篇之后就别再重提。
尤其是亲家之间,陈年旧账翻得越多,关系往往越僵。
旧账翻出来不仅解决不了问题,还可能会让彼此更生嫌隙。
让过去成为过去,专注于眼前的日子,才能活好当下。
唐朝年间,有个姓刘的官员,他的女儿嫁给了郑家的儿子。
刘家是官宦世家,郑家是商贾出身。
因而刘母一直觉得女儿下嫁,心里存有芥蒂。
每次见面,她总要提当年郑家聘礼少、婚礼办得寒酸,甚至当着亲家的面数落女婿没出息。
郑家人一开始还忍着,后来实在无法忍受侮辱。
刘母又一次翻旧账时,郑父拍案而起,说:“既然看不起我们,当初何必结亲?”
而刘家也咽不下这口气,指责郑家不懂礼数。
两家越吵越凶,最后竟然闹到了子女和离的地步。
和离后,女儿回到娘家日日哭泣、不思茶饭。
看着痛苦不堪的女儿,刘母悔不当初,可惜裂痕已经难以弥补。
禅语有云: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
亲家之间,最没意义的就是翻旧账。
要想关系和睦,最重要的是往前看。
走过半生,应该忘掉过去的恩怨,让不愉快的事随风而逝。
放过别人,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。
▽
常言道:“结亲如结义,两好合一好。”
亲家之间,不求亲如一家,但求互相尊重。
话说得合适,两家其乐融融,话说得冒失,难免心生芥蒂。
有时候,不说比说更有分量,装傻比精明更显智慧。
点亮“推荐”,从今天起,管住嘴,守住心。不该说的话,一句都别多说,该装糊涂的事,一件都别较真。
认同的请您转发分享,弘扬中华传统文化!
发布于:浙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