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合肥晚报
身体被困住,心如何破茧?
——残障群体寻爱的突围之路
刘琴和谭荣的甜蜜日常。
李军希望有朝一日“脑机接口”能让自己“站起来”。
6月1日,对刘琴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,她即将与谭荣喜结连理。
这种“特别”不仅因为结婚是一件人生大事,更是对她勇敢追爱的见证。
刘琴因病截肢,从自我封闭,到勇敢追求爱情、打破歧视偏见,她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。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能如她般勇敢和幸运,“爱要怎么说出口”是更多残障人士真实的情感心态。
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前夕,记者走近这群在“勇敢爱”与“不敢爱”间徘徊的人群,听听他们在勇敢与偏见里跋涉的追爱故事。
截肢女性的“重生”
先天性脊柱裂以及相关病灶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,让刘琴不得不在2008年截去了双小腿。
术后前两年,她蜷缩在家,拒绝假肢,拒绝见人,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,也不接受自己看世界的高度怎么突然矮了一截。
命运齿轮的转动于一场“意外”的外出。2021年,朋友硬拽她参加残障人士组织的社群活动。在现场,她看到了轮椅跳舞的女孩、失去双臂却用脚趾写的一手好毛笔字……“原来这世上不止我一个人在泥泞里挣扎。”那时,她感觉一直用自卑包裹的世界有了一道裂缝。
渐渐地,刘琴开始跟着社群做公益演讲,加入线上课程重新学习表达;积极参与各类相关志愿者服务活动,还时常做些无障碍知识的小视频以及主题直播。
刘琴渴望爱情,但对一位残障人士来说,莫说爱情,连交朋友也有难度。
“很多人都理解不了残障人士为什么还想谈恋爱,截肢只是让我失去了小腿,不是失去了心!我们也会在雨天想有人撑伞,在深夜渴望一个拥抱。”刘琴顿了一下,笑着拉起谭荣的手。“还好遇到了他。”
追爱,她不想将就
刘琴觉得,对残障人士来说,一旦到了“适婚年龄”,他们的婚姻更多是一种“将就”。
可刘琴不想将就。“我能坐着轮椅独立出行,还能坐地铁、‘打滴滴’。我能独立活下来,凭什么不能独立去追爱?”
说起和谭荣的初遇,刘琴的嘴角始终挂着笑意。
去年,谭荣从深圳辞职回合肥创业,因朋友撮合成了刘琴的合租室友。一次公司联谊会结束后,刘琴做了盒手工曲奇,一直没送出去,谭荣好奇地向她索要,刘琴笑着说,“这是给我未来男朋友的,你敢收吗?”谭荣笃定地告诉刘琴,你敢送我就敢收。互有好感的两人正式确定了交往关系。
在家,谭荣每天会习惯性地问刘琴哪些需要帮忙;如果有空,他总会骑着共享单车,跟在刘琴的电动轮椅后面,陪她去参加各类活动。有人问谭荣:“你图她什么?”谭荣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。“她不需要被照顾,我们只是互相需要。”
选在儿童节当天结婚,刘琴和谭荣的想法很纯粹。“选这天也是想告诉残障朋友,爱情就该像孩子一样勇敢追逐。”
大多数卡在“爱说不出口”
再过十来天,就是刘琴的婚礼,她邀请了很多残障朋友参加,李军是其中之一。作为包河区希望之家负责人,他帮助过百余名脊髓损伤者进行心理和肢体上的康复,成了残障人士们口中的“军哥”,但始终解不开自己的心结。
2006年,一场车祸改变了当时年仅26岁李军的人生轨迹。确诊为“高位截瘫”后,这种极大的落差感,让本是健全人的李军难以接受。
而在采访中,李军这样的心态在残障人士当中属于大多数,他们在情感方面更多是迷茫和胆怯,“爱要怎么说出口”仍旧是他们难以跨越的坎。
如今,李军在积极进行康复训练,面对生活,更是期待有朝一日“脑机接口”技术突破,让自己能“站起来”,刘琴的故事,让他发现一直被深埋心中,难以启齿的爱情不再是“可望而不可即”。
“我们可以不是因‘落败’而被怜悯‘花’,而是成为自己故事里的主角。”现在,李军也期待着把爱情说出口。
合肥晚报-
合新闻记者 汪涛
发布于:北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