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.12
Mother's Day
以文学之名致敬最美的你
母亲
作者:桑梅芳
母亲
这个称呼宛如璀璨的星辰
我唤她千遍万遍
却如甘泉
永不干涸
母亲
她是那不计回报的勤劳园丁
默默耕耘
不问收获
母亲
这称呼满载着温情与爱意
我心中永恒的港湾
无论何时何地
总是给予我无尽的关怀与支持
母亲
那位无私的天使
用汗水和辛劳
为我铺设前行的道路
不求回报
只为我的笑容
母亲
我的母亲
你是我最珍贵的宝藏
我永远爱你
秋天里的母亲
作者:有叶早
前个星期天,母亲打视频电话给我。看着屏幕中母亲满头的白发,看着秋天里遍地枯萎的苍凉,我突然感觉到,母亲的春天实在太短,母亲已经走进秋天里了。
母亲长年生病,在医院兜兜转转几年,最终还是落得半身瘫痪,生活不能自理。平日里由我弟弟照顾。我工作较为忙碌,总是很长一段时间才有空回去看看。我一家四口一回去,平时人少冷清的弟弟家一下子变得热闹了,开心之余,母亲便不顾半身瘫痪,坚持从要二楼爬到三楼。我急忙走过去扶助母亲。当我触摸到母亲手臂的那一刻,发现母亲原来已经瘦弱得像一只蚕蛾哆哆嗦嗦了。可母亲还是推开我的手,说是自己能上去。于是,母亲艰难地伸出右手扶住栏杆,另一只痉挛的手紧紧夹住拐杖,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了上去。
母亲年轻时,是个永远闲不住的人。
煮酒、喂猪、劈柴、建造房屋样样都做,犹如一个男人。那年月,家中人口多劳力少,家里一贫如洗,常常闹得吃了这顿就没了下顿。母亲把这些都归咎于懒惰,常常教育我说:“阿邓,将来你要做个勤劳的人。”
小时候,目睹母亲疲倦地在地里奔忙,我以为我很理解母亲。当我终于背负母亲最大的愿望考上师范学校,鲜红的通知书映着母亲盈盈的泪水,我能理解的紧紧是母亲的欣慰与自豪。当我终于成为父亲,每天为生活奔忙,我却不敢再说,我理解我的母亲。我只能以初为人父的心去体验一个背负家庭重担、养大了四个儿女的老母亲的心。
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片散文《母爱是一盏明灯》,里面提到了我的母亲。当我把文章读给母亲的时候,母亲却流泪了。母亲的泪水震撼着我的心,几乎为儿女付出一生的母亲竟然经不住这么微不足道的几句赞美。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之后,一颗刚强的心在儿女点滴的回报中变得如此卑微。
母亲打视频过来的那天晚上,我在郊外逗留了很长时间,想看看秋天的黄昏是什么颜色。
太阳渐渐偏西,漫无边际的晚霞把万物染红了。这金色的晚霞,多么像母亲对我一生的恩赐。可我知道,晚霞再美,总有一刻会逝去;母亲再好,也总有离我而去的一天。我在晚霞中静立好久,双手默默合十,祈祷着晚霞再多停留一会儿,祈祷着母亲的秋天走得再慢一点,再慢一点……
母亲
作者:娜和梅
一米六的身高,九十斤的体重,还有那少得可怜的头发总是耷拉在后脑勺,傈僳族妇女的传统头巾一戴,基本上可以忽略头发的存在,手臂上的那颗大黑痣,在干活的时候若隐若现,还有一双三十九码的大脚,穿上鞋子的时候,看过去让人觉得有点头轻脚重。
这位瘦瘦的傈僳妇女,正是我的母亲。
母亲不太爱讲话,最多的是拿着锄头低头干活。
春时母亲忙于耕种,总是早早的起床背着背篓去玉米地里挖地,回来的时候还不忘背一背篓的猪食草。夏至母亲忙于给玉米除草,晨光熹微之时母亲已经洗漱好,把家里的鸡喂好,煮好饭,再烧水壶架在火塘上,穿好抖掉泥巴的“3537”,便扛着锄头除草去了。而秋收之际,母亲的背便弯得更深了,秋老虎热得人四处躲藏,可母亲和其他辛勤的农民一样,从不畏惧。那瘦小的身体被一大背玉米压得举步维艰,仿佛抬起的不是双脚而且沉重的铁链。骄阳下,母亲手里紧紧地拽着头巾,汗水从她的双鬓流到下巴,在下巴汇集,再重重地落在地上。此时,我正在去上学的路上,母亲看见我只是简单的说了句“回去学校好好读书。”我点点头,回头望着她慢慢爬上去的背影,还有她那被一大背玉米压弯下去的腰,一股热泪止不住地往外流。寒冬来临时,母亲依旧忙碌,总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,做好迎接“阔时节”的准备。
有时候母亲让我很困惑,她总是把家里好吃的东西分给老人,把父亲和她给我们新买的衣服也给村的孤儿,把家里辛辛苦苦攒的一点钱分给残疾人......,为此父亲也有跟母亲吵过架,我和弟弟也表示过不满意。但是她还是改不了她的这个“坏”习惯。
如今,母亲已年近五十,身体大不如前,但她还是在为我们这个家尽她所能,贡献着她的爱,她的情,还有为村里需要帮助的人竭尽全力的“坏习惯”。她总是闲不住,为此她和父亲总是拌嘴,父亲让她少干点活,多注意身体,母亲总是听不进去。每当身体一转好了点,她就又背起她的背篓,穿上她的“3537”出发了。
我慢慢地长大,母亲的背却驼下去了,少得可怜的头发也在岁月的蚕食下染遍成银丝。
岁月带走了母亲的青春,但带不走她的勤劳,她的善良。
来源:福贡文联
发布于:云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