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育儿观念不一致, 该如何协调?

转自:劳动午报

刘女士 文学编辑 女儿15岁

父母教育观念差异不应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

我在育儿路上亲历了与丈夫教育理念的剧烈碰撞。工程师出身的丈夫笃信数据建模,坚持用Python绘制孩子作息曲线;身为文学编辑的我则痴迷绘本共读,坚信故事能塑造灵魂。

这截然不同的教育观,在女儿第一次数学考试失利时爆发成一场风暴。丈夫在女儿书桌前贴满《蒙特梭利敏感期对照表》,我却在墙角堆起《安徒生童话全集》。当女儿因计算失误痛哭时,他启动“错题强化程序”,我则带她创作《悲伤数字王国》绘本。

双方互不相让、不停的争吵让女儿瑟瑟发抖。例如,有一年暑假,丈夫设计的“量子物理启蒙营”与我策划的“敦煌壁画研学”厮杀,最终我们创造性地将莫高窟飞天壁画与航天器轨道计算结合,开发出“艺术物理学”课程,这个意外产物还让女儿获得了学校的科技创新奖。这段经历让我顿悟:教育差异中,适度的碰撞能激发创新火花。现在辅导孩子功课时,我们会刻意保留20%方法论差异——丈夫用思维导图解构课文结构,我用角色扮演重现历史场景。孩子逐渐掌握“模式切换”能力,能在理性分析与感性共情间自由穿梭。

回顾这段旅程,我深刻体会到:教育观念的差异不应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,而是需要精心编排的复调乐章。那些曾让我们面红耳赤的争吵,最终淬炼出孩子独特的问题解决能力。这或许就是家庭教育最深刻的辩证法:育儿观念的差异不是需要马上消除的杂音,而是需要等待谱写的和弦。

石先生 公司职员 儿子10岁

可以教育理念不一致,但不能当着孩子面争吵

我认为这世上很难有一对夫妻育儿观念完全一致,毕竟每个人的家庭环境、人生经验都不可能一样,我跟爱人也是这样的,我们一样对很多事情都有不一样的看法,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一起教育孩子。目前,我跟妻子达成的观点是统一制定规则,执行规则,相互包容理解。教育理念有分歧是父母之间的事情,私下解决,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。

我家孩子喜欢武术。大部分上课时我们俩都会陪着,下课后直接带孩子去玩了。有时课中孩子表现不佳,我觉得需要严厉点让孩子认真对待,得有规则。而妻子则觉得孩子还小,不应该对孩子过于严厉。刚开始这种教育理念上的不一致使得我们夫妻之间发生了争吵。事后孩子表现的很害怕,我问孩子为啥小心翼翼的,孩子说:“害怕你们吵架。”我一下明白了,吵架对孩子有负面的影响。事后,我跟妻子达成了一致,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。

此后,我俩的事情都是私下解决,我俩达成一致后,再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。就拿喝酸奶的事情来说吧,我觉得喝两瓶酸奶没问题,但妻子和奶奶却觉得喝多了容易拉肚子,而且刚拿出来酸奶也比较凉,不能喝了。这时候,爸爸一定不能跟妈妈唱反调,否则让孩子就分不清是非对错了,反而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。

我认为,父母教育理念不同,能取长补短是一件不错的好事,家长们切记要就事论事,不能上升为大矛盾。只要父母好好协商,总是能达成共识的。

汪女士 律师 女儿8岁

孩子的成长需要平衡的爱与引导

我们夫妻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,但在育儿观念上却存在明显差异。我觉得女儿年龄很小,需要父母多保护,所以每天都接送孩子上下学,不同意她和小区里的陌生孩子玩,也阻拦她学一些比较激烈的运动,希望她能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。她爸爸却鼓励孩子勇敢些,多探索外面的世界,会带她爬山,鼓励她参加感兴趣的轮滑和篮球社团,甚至允许孩子自己和同学外出,以培养她的独立性。

我俩观点不一致,为此没少拌嘴,还在孩子面前发生过争执,让孩子感到困惑,无所适从。不过很快我俩就意识到问题,选择了深入沟通,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担忧。在交谈中我们逐渐理解对方的立场,一致同意孩子的成长需要平衡的爱与引导。

随后,我俩共同制定了育儿计划,既确保女儿的安全,又尊重她的兴趣爱好,给予她可控的自由去探索世界,她爸爸负责在户外活动中的陪伴,并且教给她安全自护知识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女儿不仅学会如何保护自己,还培养了勇敢和自信的品质。

在我俩的鼓励下,女儿成为轮滑社团的主力,代表学校参加比赛,还现场接受记者的采访,表达能力得到老师的夸奖。节假日她经常和爸爸一起去登山,身体素质明显提升,周围人感冒发烧她都没事,我的顾虑逐渐被打消了。

北京市教育工会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雷秀雅、张贵萍

父母应携手共进,采取科学态度处理分歧

在实际生活中,家庭教育出现不一致的现象非常普遍,究其原因,首先是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。父母双方因为各自的生活经历、教育背景、性格特质及价值观的不同,在教育理念、方法及期望上产生分歧,这些分歧可能源自对子女未来规划的不同,或是对教育成效评价标准的不同。此外,家庭成员间的角色定位与责任分配若不明确,也可能导致在教育实践中的步调不一。其次是社会舆论、文化传统及教育体系等多重外部环境的催化作用。第三是孩子个性与成长阶段的独特性,其需求与期望在不断变化。父母在面对这些情况时,可能会因为理解不足或期望过高,采取与孩子个性不符的教育方式。

从全局审视,问题的核心并非在于父母双方教育理念的正确与否,而是父母在教育实践中未能达成统一,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发展非常不利,会造成负面影响。当孩子察觉到不同养育者的教育观念存在分歧时,他们会“钻空子”,利用家长之间的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。比如,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,养育者一个严厉管教,一个偏袒维护,容易使孩子亲近袒护的一方,疏远严管的一方。家庭教育的不一致还会使不同养育者之间的教育力量相互抵消,导致“1+1<2”的结果。

所以,父母应该有效规避此类情况,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一致的教育氛围。具体如何做到呢?

首先,需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观点上的分歧。鉴于父母与祖辈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,且父亲与母亲分别来自各异的家庭环境,因此,双方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应该理性看待,采取科学的态度处理矛盾和分歧。

其次,应当携手共进,一同学习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。父母应当主动汲取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,同时根据孩子的独特性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。此外,还应向长辈传授科学的教育知识,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。

第三,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共识,并坚守原则。父母双方必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一致,坚守核心的原则,并始终如一地执行。

最后,当遇到教育上的分歧时,父母应当保持冷静,进行深入的沟通。如果父母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不同看法,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产生争执或冲突,选择私下进行妥善的沟通,尽量达成共识,即使意见始终不一致,也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,以免分歧扩大化,造成孩子无所适从。

子女教育是家庭经营的重中之重,每个家庭都希望培养出优秀的孩子,但是育儿并不是家庭中某一个成员的任务,而应该是家庭的共同使命。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,离不开每位家庭成员的努力,应当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。

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

上一篇:上千人作弊,这项赛事怎么了?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