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友称亲属被蜱虫叮咬后身亡,为何蜱虫这么恐怖?

近日,一则“亲属被蜱虫叮咬后感染去世”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。据当事人描述,亲属因发热误判为感冒,最终因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导致呼吸衰竭身亡。蜱虫虽小,却暗藏致命威胁,其背后的原因与防治方法值得深入探究。

一、蜱虫为何成为“隐形杀手”?

蜱虫体型仅芝麻大小,吸血后膨胀数十倍,偏好藏匿于人体头皮、腋下等隐蔽部位。其恐怖之处在于:

  1. 隐蔽性强:叮咬时释放麻醉物质,受害者常无痛感,数日后才察觉。
  2. 携带病原体超百种:包括新型布尼亚病毒、立克次体、螺旋体等,可同时传播多种疾病。
  3. 致死疾病潜伏期短、进展快: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SFTS),患者从发热到多器官衰竭可能仅需一周。

二、蜱虫传播的三大致命疾病

  1.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SFTS)

    • 病原体:新型布尼亚病毒(国内首现于2010年河南蜱虫)。
    • 症状:高热、血小板骤降、多器官衰竭,重症死亡率达30%。
    • 案例:2020年浙江2例死亡;2025年新闻中患者从发热到死亡仅10天。
  2. 森林脑炎

    • 危害:病毒攻击中枢神经,可致瘫痪或死亡,东北地区高发。
  3. 莱姆病

    • 特点:引发皮肤红斑、关节炎,未及时治疗可致心脏和神经系统损伤。

三、被叮咬后的生死急救法

错误操作:硬拔、火烧、拍打(易致口器残留或加速毒素释放)。正确步骤

  1. 酒精麻痹:用75%酒精浸润蜱虫10分钟,使其松口。
  2. 垂直拔出: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头部,匀速垂直上提。
  3. 消毒送检:伤口碘伏消毒,蜱虫密封保存供医院检测。
  4. 72小时警戒期:若出现发热、肌肉震颤(如新闻中“双手抖动”)、出血点等,立即就医。

四、防蜱“四重屏障”

  1. 物理防护

    • 穿浅色长袖长裤,裤脚扎入袜子,野外活动戴宽檐帽。
    • 避免直接坐卧草丛,宠物外出后需全身检查。
  2. 化学驱避

    • 衣物喷洒含氯菊酯的驱虫剂,皮肤使用含避蚊胺(DEET>20%)产品。
  3. 归家三查

    • 重点检查头皮、耳后、腹股沟等部位,外衣及时高温清洗。
  4. 高危群体特别防护

    • 农民、伐木工等户外工作者建议接种森林脑炎疫苗。
    • 老年、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出现发热需主动告知蜱虫接触史。

五、社会警示与未来应对

近年蜱虫致病案例增加,与气候变暖、野外活动增多相关。2025年5月河南、山东等地已进入蜱虫活跃高峰,建议:

  • 公共卫生宣传:农村地区普及蜱虫防治知识,医疗机构储备检测试剂。
  • 科技干预:研发广谱抗蜱虫疫苗及新型布尼亚病毒靶向药物。

结语

蜱虫之险,在于悄无声息间夺人性命。通过科学防护与及时处理,可大幅降低风险。若您或亲友有野外活动史并出现不明原因发热,请务必警惕蜱虫叮咬可能,及早就医排查,为生命争取黄金救治时间。

上一篇:践行自由贸易理念,为全球发展注入确定性和稳定性
下一篇:沙特要向美投资6千亿美元,阿联酋要投1.4万亿美元,是给特朗普画饼吗?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